位置: 首页 专家谈干燥综合征专家撰文 人体的旱灾——认识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5)

人体的旱灾——认识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5)

发表者:中山大学 方霖楷   日期:2015-02-09   浏览次数:290   评论次数:0  
       如何治疗干燥综合征,守卫我们体内的片片绿洲呢?
       干燥综合症治疗药物的介绍多如牛毛,“复制+粘贴”的“炒冷饭式药物介绍”对大家帮助有限,此处不再重复。我们聊家常般做做点评,并分享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进展,供大家参考。
     (1)各种眼药水、人口泪液、人口唾液、漱口液,广泛被采用,但“往树叶上喷水”并不能很好滋润土地的干渴,是“杯水车薪”。部分含有糖皮质激素的眼药水对眼干疗效不佳,且能引起角结膜上皮细胞的变性和穿孔,故不宜应用。
      (2)各种消炎止痛药,大家都知道是“治标不治本”。
      (3)糖皮质激素,很多人因其可能的副作用敬而远之。但部分病例确实需要短期、小量使用,利大于弊。
      (5)羟氯喹可治疗该病引起的疲劳、关节痛、肌痛、皮肤等问题,但很多人一看说明书,吓怕了。事实上该药的副作用主要在于眼睛,其他方面副作用很少见。
      (6)各种滋阴润燥、补阴益气的中药方剂/中成药,在广大城乡的应用历史悠久,但不能扭转干燥综合征的免疫紊乱,疗效不确切,对很多重要内脏病变基本无效,是“老同志碰上新问题”。广泛应用于风湿免疫科临床的中药雷公藤,理论上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因其可以加重口干、眼干,部分人消化道反应较大,也没有得到认可。
     (7)为了抑制异常免疫反应,部分病友可能在使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药物,使用合理对防治内脏病变有一定疗效。但普遍存在毒副作用(如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低等等)、可能导致严重免疫抑制、诱发严重感染。不能说是“理想的药物”。
        现代医学发展非常迅速,风湿学界尤其如此。系统性红斑狼疮从“绝症”慢慢变成了“普通慢性病”。生物制剂的出现也使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也彻底摆脱了“不死的癌症”的帽子。那么,近年来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有什么新的进展呢?
      (1)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该治疗将胚胎或骨髓(别人的,不是病人本人的)里面的充质干细胞提取出来,加以培养,并通过输液吊瓶输入患者体内,是一种简单、便捷、无痛苦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该疗法通过稳定调节免疫系统,调控淋巴细胞功能和分化,抑制免疫系统异常活化、修复受损外分泌腺等机制(开展拨乱反正、恢复社会工作秩序)发挥治疗效果。
        目前除干燥综合征之外,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等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是传统治疗之外有益的补充治疗手段。目前在国内的实践应用逐渐增多。我科也联合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医院细胞治疗中心等平台,在运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种风湿免疫病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实践,积累了许多实际经验。
       (2)其他新型药物。利妥昔单抗、抗CD-22单克隆抗体等药物,原本用于治疗血液肿瘤、淋巴瘤、系统红斑狼疮,近年有研究者尝试用于干燥综合征,有一定疗效。但一般仅用于传统治疗药物无效的患者。
       (3)血浆置换、免疫吸附、骨髓移植等治疗方法,已不能算是“新手段”,近年来有人将之应用于干燥综合征,一般也仅用于一般治疗无效的病例,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注:干燥综合症病人或亲属可加QQ群交流,群号: 118194945 ,本网站站长私人微信号: ssgzz88 )
关于《人体的旱灾——认识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法(5)》的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