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干燥综合症病友交流治疗故事 我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干燥综合症故事(4)

我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干燥综合症故事(4)

发表者:病友   日期:2015-02-04   浏览次数:1229   评论次数:0  
        说点题外话吧!去协和之前我就在网上说挂号难,医生几分钟把病人打发出来了,医生态度不好之类的不良信息。我现在能一一跟你们说明了。
        1、挂号难。
        北京协和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是全国免疫科的鼻祖,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建立可回溯至1959年,当时风湿病学在我国完全是一空白专业。根据中国与前苏联的协议,国家派遣了当时任高年讲师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1960年归国后他参与制定了当时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风湿病学部分,并在全国最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以及类风湿因子、抗透明质酸抗体、粘蛋白、六氨基已糖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由于60年代的国家经济困难及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兴起,风湿病学未能在我国建立起来。
       1976年张乃峥教授完成7年的援助越南抗美医疗任务后,立即酝酿筹建风湿病学专业,得到当时内科主任著名医学专家张孝骞教授的赞许,终于在1979年正式建立了我国内科学系中的第一家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免疫学及风湿病学科。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世界银行第一批医学教育贷款20万美元,并被批准为国家风湿病学训练中心。1984年起与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合作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这些疾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特别是在张乃峥教授的主持下对干燥综合征的系列研究,否定了过去国内认为该病是少见病的观点,证明实际上是一多发病。1982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风湿病学会议,并于1985年召开第二次全国风湿病学会议时成立了中华风湿病学学会,并于1988年参加了相应的国际组织,随着北京协和医院的扩建,本学科无论病房或实验室都有了扩充。虽然我国风湿病学的建立起步迟于发达国家至少四十年,但从本学科建立后的近20余年看,我国至少在临床方面已追上了国际发展水平,有的已处于前沿,本学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因为这样,所以国内的病人在自己的城市疗效不好的病人都来这里看病,所以人很多很多,人多了医生有限,名医更是少,那么势必难挂到号。我自己亲身的体验是星期天的早上挂免疫科的这一列队伍至少有三四百人。难挂号是事实,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面对现实吧!
       我看了星期二唐福林的夜间特需号,星期三就想看中医董振华的专家号。再次找到那个帅黄牛。结果星期三的早上黄牛告诉我,他的人站在第11个位置没挂上董振华的专家号。由此可见这个号有多难挂。结果他的人挂了潘明政的号(副教授),我态度坚决的没要,让他想办法加号,他没办法找人去加号,大概2个小时后他说,更本加不到因为已经有50多个号了,只能让我们星期四协和东院去再给我们挂。结果没有挂上上午的号,只能挂到下
午的号了!挂号难啊!
       (未完待续)      (注:干燥综合症病人或亲属可加QQ群交流,群号: 118194945 ,本网站站长私人微信号: ssgzz88 )
关于《我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干燥综合症故事(4)》的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