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症的名称历史起源和流行病学研究
发表者:收集
日期:2015-04-19
浏览次数:748
评论次数:0
干燥综合症(Sjögren's syndrome,SS)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临床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及泪腺为主,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腔干燥症,同时也可累及全身其他部位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器官,呈现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
有关干燥综合症的最早报道是在1888年由Hadden描述了一例同时有唾液和泪液缺乏的女性患者。1892年德国医师Mikulicz报道了一例双侧腮腺、颌下腺、泪腺肿大的患者,腮腺活检显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当时称为Mikulicz综合征。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Herick Sjögren首次详细地描述了19例口眼干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称本病为Sjögren综合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仍是Sjögren's syndrome,国内译为干燥综合征。
本病可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亦可以与已肯定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并存,此种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ögren's syndrome,sSS)。
在中医文献中无干燥综合征的病名记载,大多数医家根据该病“燥象丛生”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入“燥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此病病证表现极为顽固,绵延难愈,“燥胜则干”之象无以复加,轻投滋阴润燥之剂往往治之罔效,故称此病为“顽燥”。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结合燥邪致病的特点,1989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将本病明确命名为“燥痹”。
流行病学
干燥综合征属全球性疾病,无明显的地区集中分布特点。据报道美国大约有100万 ~200万人患有该病。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对我国北方地区SS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0.77%和0.33%(前者为哥本哈根标准,后者为圣地亚哥标准),是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风湿病。美国报道该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7.8±10.8岁,国内资料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人患病率为2%~4%。本病女性患者多,男女比例约1:11.2。 (注:干燥综合症病人或亲属可加QQ群交流,群号: 118194945 ,本网站站长私人微信号: ssgzz88 )
有关干燥综合症的最早报道是在1888年由Hadden描述了一例同时有唾液和泪液缺乏的女性患者。1892年德国医师Mikulicz报道了一例双侧腮腺、颌下腺、泪腺肿大的患者,腮腺活检显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当时称为Mikulicz综合征。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Herick Sjögren首次详细地描述了19例口眼干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称本病为Sjögren综合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仍是Sjögren's syndrome,国内译为干燥综合征。
本病可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pSS),亦可以与已肯定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并存,此种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ögren's syndrome,sSS)。
在中医文献中无干燥综合征的病名记载,大多数医家根据该病“燥象丛生”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入“燥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此病病证表现极为顽固,绵延难愈,“燥胜则干”之象无以复加,轻投滋阴润燥之剂往往治之罔效,故称此病为“顽燥”。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结合燥邪致病的特点,1989全国中医痹病委员会将本病明确命名为“燥痹”。
流行病学
干燥综合征属全球性疾病,无明显的地区集中分布特点。据报道美国大约有100万 ~200万人患有该病。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对我国北方地区SS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0.77%和0.33%(前者为哥本哈根标准,后者为圣地亚哥标准),是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风湿病。美国报道该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7.8±10.8岁,国内资料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老年人患病率为2%~4%。本病女性患者多,男女比例约1:11.2。 (注:干燥综合症病人或亲属可加QQ群交流,群号: 118194945 ,本网站站长私人微信号: ssgzz88 )